1990-12-16来源: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:0 |
林散之先生聪慧好学,诗、书、画无所不精。尤其草书,更是终身为之迷恋,矢志不移,展纸吮毫,手不停挥,自云:“草书以大王(注2)为宗,释怀素(注3)为体,王觉斯(注4)为友,董思白(注5)、祝希圣(注6)为宾。”先生熔众长为一炉、集群美为一体,取精用宏,融会贯通,开草书之新篇。 然而就此还不足以确立林散之先生在草书史上的地位。笔者以为,个中关键之处在于得自其师宾虹(注7)大师之“水法”,宾虹大师极重“水法”,他曾说:古人墨法妙于用水。观其佳作,则千笔万笔,空灵潇散,元气淋漓,似罩轻纱薄雾,如得仙气神灵,真是令人得之爱不释手,观之流连忘返⋯⋯散之老人师宾虹而不似宾虹,其集师千笔万笔为一笔,观其所书,一笔之中气为魄,水为魂,时枯时湿,时淡时浓,时虚时实,时白时黑,正所谓“干裂秋风,润含春雨”。观毕使人荡胸涤虑,心旷神怡。此种艺术境界真可谓前不见古人,后尚无来者,对于散之先生所创,姑且名之“水草”。 综上所述,不难看出,中国草书作品之演进轨迹:章草、今草——狂草——水草,散之老人称得上千古流芳又一人也。 此文系为林散之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,发表于1990年12月的《南京日报》 注释: (注1)林散之(1898—1989),安徽和县人。原名林霖,又名以霖,字散之,号三痴、左耳、江上老人等。 自幼喜欢书画。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,赵朴初、启功等称之诗、书、画“当代三绝”。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,终年90岁。林散之是“大器晚成”的典型。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,数十年寒灯苦学,滋养了其书之气、韵、意、趣,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。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、深邃隽永的意韵,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,得益愈多,感受愈深,认识愈深。据“百度百科—林散之”整理。 (注2)大王,即王羲之(303—361),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[字逸少,号澹斋],后迁居无锡洛社(今江苏无锡),定居会稽山阴(今绍兴)。写下《兰亭集序》,善书法,有“书圣”之称。历任秘书郞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。后为会稽内史,领右将军,世称“王右军”。据“百度百科—王羲之”整理。 (注3)释怀素(625—698),唐代的草书家,字藏真,俗姓钱,湖南长沙人。相传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,用蕉叶代纸、勤学精研;又用漆盘、漆板代纸,写至再三,盘板都穿,秃笔成冢,以“狂草”出名。“运笔迅速,如骤雨旋风,飞动圆转,随手万变,而法度具备。”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,谓“以狂继颠”,并称“颠张醉素”。对后世影响也很大。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。据“百度百科—释怀素”等整理。 (注4)王觉斯,即王铎(1622—1652),孟津(今河南孟津)人。字觉斯,一字觉之。号十樵,号嵩樵。明末清初大臣、书画家。据“百度百科—王觉斯”整理。 (注5)董思白,即董其昌(1555—1636),南直隶松江府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字玄宰,号思白、香光居士。明代官吏、著名书画家、理论家。万历十七年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著有《画禅室随笔》、《容台文集》、《画旨》、《画眼》等。据“百度百科—董其昌”整理。 (注5)祝希圣,即祝允明(1460—1527)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字希哲,号枝山,因右手有六指,自号“枝指生”,又署枝山老樵、枝指山人等。他家学渊源,能诗文,工书法,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,与唐寅、文征明、徐祯卿齐名,明历称其为“吴中四才子”之一。据“百度百科—祝允明”整理。 (注7)黄宾虹(1865—1955),原籍安徽歙县,出生于浙江金华。原名懋质,名质,字朴存、朴人、亦作朴丞、劈琴,号宾虹,别署予向、虹叟、黄山山中人等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,曾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。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,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(因病未赴)。后因病去世。据“百度百科—黄宾虹”整理。 责任编辑:王洁 |